2020年大家都忙着见证奇迹,转眼间已是立秋,是忙着增肥犒劳自己,还是控制饮食,持续增强免疫力应对疫情?
有点厌倦去普通的健身房了,想试试在蓝天白云下挥洒汗水的体验吗?
我们走吧!
屋顶体育场、屋顶篮球场、屋顶健身公园……让我们一起在上海享受屋顶健身的乐趣吧。
屋顶体育场:“天空之城”
在上海,屋顶餐厅、屋顶绿地早已不再罕见,但在屋顶上建一个全尺寸的足球场,却是只有在新静安体育中心才能看到的。
2017年9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的新静安体育中心,距离地铁一号线汶水路站200米,总建筑面积87544平方米,比虹口足球场还要大。由于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有限,该体育场采用竖向叠加的特点进行设计建造。虽然体育场根据功能采用非单体设计,但在立面上采用钢结构将各个单元围合起来,从高处往下看依然感觉是一个整体。
整个建筑由综合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室外体育场、综合设施、地下车库五部分组成。综合体育馆设有2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4个网球场、16个乒乓球场、20个羽毛球场、游泳池,可同时容纳上千人健身,是静安区最大的健身场所。
当然,最引人瞩目的是上海首个屋顶标准足球场。这座占地面积16253平方米的室外屋顶体育场建在综合体育馆13米高的屋顶上,拥有6条跑道和一块标准足球场,可用于足球、田径训练和比赛。
足球场的屋顶造型十分独特,像一弯镂空的月牙,有点类似鸟巢。从空中俯瞰,中央高架、高层住宅和体育中心有机地融为一体,犹如一座“空中之城”,而大片绿色的足球场,更像云端上的飞毯。夜幕降临,整座建筑呈现橙色的七彩灯柱,绚烂夺目。不用担心足球一不小心就飞出天际——屋顶周围有15米高的防护网,还有750个看台。
除了在屋顶上踢球,还可以在屋顶的跑道上奔跑,淋着夜雨,挥汗如雨……
屋顶健身公园:不一样的户外
随着上海市民健身热情不断高涨,健身人群和场地也开始发生巨大转变。健身人群从奢侈、高端、小资转向普罗大众,健身场地也从上千平米过渡到“小而美”的三五百平米。上海爱叶屋顶运动公园另辟蹊径,将健身场地搬到繁华地段屋顶,在全国首次开创屋顶运动公园概念。
爱叶屋顶运动公园首家场馆位于静安区优雅繁华的商业区,于2017年8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老板老杨是85后,但他更喜欢别人叫他“老杨”。他说:“10年前我做街舞的时候,很多前辈都比我年轻,被这样叫过一次之后,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延续到现在,也习惯了。”
他健身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健身达人。肌肉结实,身材挺拔黄梅篮球比赛,即便是穿着简单的白T恤,也显得阳光有型。“健身让我变得更强大,也收获了很多朋友,也改变了身边的人。”
受影响最大的还是自己的父亲。老杨坦言黄梅篮球比赛,曾经“宅男”的父亲在他的影响下,也走进了健身房,坚持每天打卡健身。不仅父亲身体变健康了,全家人也都精神了起来。
于是老杨开办了健身工作室,组建了专业的健身团队,运营相关运动设施。这也让他对整个行业的理解比别人更加敏感和超前。在全民健身浪潮的背景下,以及户外运动的优势,老杨萌生了打造屋顶运动公园的想法。
在他看来,屋顶经常被废弃,要么堆放杂物,要么被用作菜园,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其实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屋顶是一个经济的选择。中国的健身场所还远远不够,但健身应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选择屋顶更贴近大众的生活。”
老杨从最初的想法到落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如此高效的背后也得益于四位合伙人的默契配合,在房产谈判、教练资源寻找、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上,他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老杨说,之所以选择静安区,是因为这里人流量大、交通便利,而且有很多外国友人。“很多外国健身爱好者更喜欢在户外锻炼。相比于室内,户外锻炼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在开阔的视野中锻炼,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享受。”
老杨指出,近年来,年轻人已经成为健身大军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健身的要求不再只是身体的锻炼,自由、个性、时尚更符合他们的追求,而艾叶屋顶运动公园无疑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爱野屋顶运动公园整个场地约1000平米,有专门的力量训练区域,此外还聚集了跑酷、街头健身等不同项目,爱好者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学习。这也是老杨打造爱野运动公园的初衷——打破不同健身机构之间自我封闭、相互排斥的行业病态。这个出发点也决定了爱野屋顶运动公园的基因,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健身房,而是一个汇聚运动资源的大平台。
通过精选整合好的运动资源,以日常课程、集市、活动、聚会等线下体验的形式呈现。为了符合天台酷炫的定位,聚集的运动资源也不同于普通健身房,跑酷、瑜伽、以色列格斗术、街头健身等内容让人耳目一新。比如流动课程就是基于模仿动物动作,结合体操、瑜伽、舞蹈等元素设计的自重训练体系。
在具体的盈利模式上,老杨针对不同的B端和C端都有自己的想法。B端的空间租赁占比最大,此外还会和企业合作做团建活动。随着屋顶装修的不断完善,也延伸出了广告拍摄等辅助业务,歌手黄龄就曾到访过这里,也吸引了网红来这里拍广告。C端收入主要来自门票和课程,运动爱好者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自由选择、预订自己喜欢的课程。
周围景色一览无余,抬头可见蓝天白云,耳边轻柔的微风拂过。屋顶运动公园的新颖形式和炫酷内容,立刻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体验,短短两个月内就接待了近千名游客,并与30多个时尚、运动品牌达成合作。
天台虽然是交通点,但也比室内承受着更多的变数。老杨说,一开始自己也很紧张,但两个月下来,他完全打消了这方面的疑虑。不同的气温响应不同的受众,球场的设置也随之改变。高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往往成为外国友人参加活动的主要场地。对于梅雨季节的意外或阴雨天,屋顶健身公园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案。
只是变故来的有些太突然了。
由于租赁合同出现问题,同时为了配合政府,爱叶屋顶运动公园在运营了一年多之后,不得不在2018年底暂时关闭。这一停顿持续了近两年。这期间,老杨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屋顶。“其实我们运营的还不错,一些商业楼宇也看中了我们的潜力,邀请我们去运营他们的屋顶。但一番考察之后,我们放弃了。因为他们的客户群只是一些带着孩子的老人,无非是在屋顶上多加一个玩耍的地方,这不是我们想要服务的群体。屋顶运动公园的定位,是面向有探索欲望、对生活充满活力的人群。”
“看到不一样的屋顶,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老杨说,有些偏僻的地点并不符合他的初衷,虽然面积够大,但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也跟不上,所以他还是坚持选择在静安区。
付出就有收获。
胶州路新闸路公园内最新的一处场地——爱野屋顶运动公园即将开工,另外几个场馆也在洽谈中。老杨说,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楼层设定不同的主题,比如泰式风情、囚徒风情、极限运动主题屋顶等等。他的愿景是把爱野屋顶公园打造成一个IP,让大家只要看到屋顶就能想到爱野运动公园。
对他来说,开发屋顶运动公园并不一定意味着立竿见影的盈利,他们更看重的是户外运动的市场潜力,以及这个概念带来的新生活方式。除了运动的功能,户外露营的生活方式黄梅篮球比赛,也可以在屋顶这个原本没有“户外”标签的地方进行。“我们不是说不想赚钱,而是我们有更多的耐心去孵化这个概念。”老杨说,自己从事运动行业多年,首个屋顶运动公园的运营,已经证明这个模式是可以行得通的。
洛克篮球公园:篮球爱好者的圣地
每一座热爱篮球的城市,都有一座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球场,比如纽约洛克公园、北京东单球场,每一座球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印记,吸引着一群群篮球爱好者挥洒汗水、释放能量。
随着街头篮球文化热潮席卷中国,国内也兴起了国人的街头篮球圣地——“摇滚篮球公园”。2006年,上海杨浦区昆明路一栋老厂房内,诞生了第一座摇滚篮球公园。球场落成当天,便吸引了潘玮柏、宋承宪、姚明、丁俊晖、TFB、SKY等多位明星和知名球队入驻。后来,球场因市政建设需要关闭。不过,这股热潮已在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开始开花结果。
中国洛克篮球公园的装修风格以街头风、潮流风为主打设计理念,洛克公园浦东世博馆、徐汇滨江店等吸引了超过7万名热爱篮球的会员。
2014年,洛克篮球公园脑洞大开,在上海莘庄龙之梦购物中心楼顶开辟了球场——墙上的涂鸦、巨大的排气扇、铁丝网、沥青桶……处处描绘着原始的嘻哈文化。运动体验馆除了两座正式比赛篮球馆外,还拥有大型羽毛球场和篮球多功能馆、“五人制”天空足球场,整个场馆可容纳约400人的运动需求。
2015年,洛克篮球公园延续“巷道接力”,在浦东杨高中路莲花商场4楼开设屋顶篮球馆。至今,这两座屋顶篮球馆已运营5年多,2019年共接待超过11万人次。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篮球迷们的节奏。但即便是在最炎热的7月,两座屋顶篮球馆依然接待了近1.5万名篮球爱好者。
篮球爱好者王志告诉记者,洛克篮球公园有着浓郁的美式街头篮球氛围——三五好友相聚,随时来一场激烈的比赛,已经成为年轻人享受生活和运动的方式。来自江苏的王志在上海工作了十多年,每周二、周四和兄弟们在这里打两场比赛。他们建了一个有30名成员的微信群,组建了一支名叫CMT的队伍。“C”代表态度,“M”代表团结,“T”代表训练。“篮球不仅仅是一项锻炼身体的游戏,更是让我们学会坚强、自律的一种方式。”王志说,他和兄弟们在这里打球至少有5年了,对这个地方有着很深的感情。 “这里的场馆一直管理得很好,场馆硬件条件也很好,收费也低廉。最吸引我的是这里弥漫着年轻的气息。我今年33岁,是队里年纪最大的,但在这里,我感觉自己还是个20岁的小伙子。”
洛克篮球公园的运营方上海漯河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曹金建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2014年国务院发布46号文件,鼓励各大城市盘活存量资源,将旧厂房、旧仓库、旧商业设施改造为体育健身场所,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小型、多元化的场地和健身设施,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
可以说,五年来,体育产业依靠政策激励、资源聚集,迅速成为新的经济风口,表现出了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旧厂房、仓库、屋顶、露台等空间的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政策不明确、涉及部门多、协调难、与现有法律法规相冲突等现实问题。导致整个体育场馆建设运营处于一个不明朗的局面,大资金不敢进入,产业小、散、乱。“我们希望上海能敢为人先,在某些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让市民有更多的健身场所。”(记者陈兵)